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国际交流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设青年组

时间:2015-05-11 信息来源:海峡之声网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3日在上海登场,这次分组设计首创青年组,其中重要议题之一是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从夏令营、冬令营到文化旅游教育,两岸的青年人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加深着了解。不过,来参加研讨会的青年学子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青年组研讨会上,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林家兴讲述了这两天来到上海后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我们昨天到上海复旦去做交流,就有上海交大的学生就抗议了,说为什么去复旦不来我们交大?所以我们其实也很希望未来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能和大陆的学生做交流。”林家兴建言,目前两岸交流吸引的台湾青年只在于原本就对大陆友善以及对交流有经验的人,因此两岸青年交流不应放弃任何台湾青年,台湾大多数青年仍未分享到两岸经济红利与和平红利,应加强各领域各团体的直接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美丽女生杨懿也在论坛上讲述了自己和这湾海峡的不平凡的故事。她发言的主题是“两岸携手,以爱之名”,讲述了自己数年来参与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的经历和感受。杨懿说和台大学生的结缘是在2011年夏,两岸三个大学参加了服务小学生的计划。当时,大陆学生对于小学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支教帮困的概念上,云南大学的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语数外教学课程,而台湾大学学生却准备了新奇而有趣的教案——大到宇宙行星,小到刷牙洗脸,一个个教学创意让大陆学生大开眼界,由此也开始了一段两岸学生携手化缘之路。在服务计划的四年中,3校学生无数次地沟通准备,虽未曾谋面却感受到了相距千里一起共事的力量。杨懿说,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全身心投入而产生的沉浸感是很多人幸福的来源”,在和台湾学生一起热烈探讨、激烈争论以及一起完成计划的过程中,这样的感情没有因为台湾北京两地1700公里的距离而产生隔阂,反而因“近乡情更怯”的缘故,让两岸学生的心紧密相连。杨懿在最后的发展中倡议,两岸青年携起手来,等待收获青春的硕果!

  台湾女生林欣谕目前就读于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她以自己接触在台陆生的经验举例说,有位老师曾经要求台生必须一对一对陆生进行个人采访,深入报道,作为两岸青年学生交流的形式,效果相当好。她建议两岸青年学子交流的版图应该逐渐扩大,“由于官方层面的交流进展有限,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团体、像是学生组织或是社团来进一步扩大交流。而在交流版图上,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线城市或者是一流的高校,应该深入两岸民间,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交流。另外除了大专院校以学术形式的互动,我们还应该鼓励两岸创业的青年相互意见交流,甚至做一些企业参访或企业学习。两岸的青年交流应该从学习进展到实习,然后再教育、就业等领域进行共同的合作跟交流。”

  对于林欣谕提出的细化两岸青年人的交流,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青工总会前总会长曾文培也认为,青年的交流可以划分的更具体一些,诸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从深化旅游交流、寒暑假异地企业实习以及两岸学生联合服务团等层面深化交流;而对于职业青年的交流可以从协助青年职涯探索、青年学子拟定实习计划以及建立两岸青年就业训练等形式促进交流。

  “两岸青年的交流应不仅停留在文化教育旅游方面,还更深入到创新创业中。”对于促进两岸职业青年通过交流来共创事业,前来参加座谈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认同,陈德铭同时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两岸青年“创客”指出,两岸青年在“创客”领域有无穷的潜力,台湾青年的优点、大陆青年的特点结合起来非常好,陈德铭为此建议多给两岸的创客们一些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而中原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吴肇铭在发言中也直指国际的市场需要两岸年轻人的共同的打拼。吴肇铭认为,当下的两岸青年人交流已经逐渐走向深入,两岸青年成为事业伙伴才能拉近心的距离。对此,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青工总会前总会长曾文培保持同样的观点。曾文培认为,应该积极鼓励两岸青年成为事业伙伴,以此拉近心理距离,“不管是大陆推动的‘一带一路’或是亚投行,青年人不应该缺席”。曾文培建议,应该在规划和筹备阶段就给青年人投入的机会和合作参与的空间,因为青年人有长期投入的本钱。“两岸的融合寄望于青年,青年的融合建立在中华文化的深化,两岸官方应该给青年解决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是改变的起点。”他再次重申,经贸文化交流青年不能缺席。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从情真意切的讲述到理性坦陈的建言,两岸的青年正如一张互补的拼图,正在努力加深着心灵的契合!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