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施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传帮带”工程
本报记者 石小宏
对于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来说,人才队伍建设是最大的瓶颈之一。如何才能提速当地卫生人才建设?1月2日—5日,在省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培训会上,为着力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省卫生计生委出台《意见》,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
据介绍,《意见》旨在通过建立稳定结对关系,实施师带徒、远程诊疗指导、临床进修、远程教学等帮扶行动,为贫困地区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装“加速器”。通过在全省88个贫困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传帮带”工程,争取到2020年,本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年内实现每村都有村医
在实施“传帮带”工程中,“传”就是要传知识、传技能,主要采取临床进修、过程教学、专项培训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县乡两级本土人才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岗位技能等四项职业素质。三年内,县乡医疗机构重要科室业务骨干全覆盖完成进修1次,县乡两级人员完成一个教程的远程学习,每年为贫困地区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50名、合格村医达标培训7000名,到2020年实现“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医”的目标。
“帮”就是帮机构、帮学科,主要采取技术团队下沉、学科团队下沉、管理团队下沉等方式,在短时间内促进州县两级机构和中心卫生院达标上等,学科得到发展。支援医院每年组织至少两次大病集中诊治指导活动,通过对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实现对基层医院和学科团队的精准“帮”,选派放射、心电、检验等一专多能人员或以支援人员为主的影像检验团队,对受援机构进行覆盖至县乡两级的专门上岗培训。
“带”就是带个人、带团队,主要采取师带徒、远程诊疗、质量审查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使帮带对象尽快成长成才。双方协商确定帮带对象,签订“师带徒”协议。医疗机构1带3、妇幼机构1带2、疾控和监督机构1带1,确保三年内覆盖主要学科(专业)及人员。副高级以上支援人员不驻点期间,应通过网络视频、微信等在线方式及时进行核查点评、纠错和指导。
五类机构实行“一对一”帮扶
为稳定结对关系,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医疗、妇幼、中医、疾控、监督五类机构一对一帮扶,深度贫困地区可适当增加帮扶机构。支援州级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选派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人员以中级职称为主,部分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原则上为中级职称;监督执法支援人员原则上为10年工龄以上业务骨干。中级职称支援人员驻点时间为1年,副高及以上职称支援人员时间为1年。
同时,省卫生计生委正在开发全省统一的对口支援信息管理平台,将与医疗三监管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对支援人员选派、在岗情况、“传帮带”开展情况和支援工作条件保障、受援成效等进行实时、动态、全程监管,实行驻点负责人制度,支援和受援行政部门、支援和受援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和受援医疗卫生人员“六方”考核机制,实现对口支援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原标题:贫困地区医疗队伍建设装上“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