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滚动头条:

协会新闻

刘卫兵︱何处最成都

时间:2019-07-2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刘卫兵︱何处最成都


鍥剧墖1.png


刘卫兵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

曾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主要著作:藏区画旅集《查理》、川西民居记《林盘》。 

 

  他是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也是企业家;严格定义的话,他其实更是一名学者。多年来,他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析,古建筑、古镇古村落、传统民俗……在他眼里,不仅仅是历史固化的记忆符号,更是一个个鲜活肌体的存在。他崇尚自然本真,倡导绿色、生态、天人合一的可持续人居发展观。对于家乡——天府之国的成都,他怀着深深的眷恋与思念,初心不改,虽远不怠。本文是卫兵远在英国凌晨发来的文字,让我们跟随他的笔调,在时光斑驳的深处,聆听乡愁的声音。——编者

 

  林盘,因水而生的古蜀聚落


鍥剧墖2.png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东汉·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出土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1600多年前的《华阳国志》对成都平原的定义。


  天府之国的形成正是归功于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对不羁岷江水的自由操控,川人从而自古蜀便能在川西这片平坦的扇形冲积平原和周边起伏的丘陵上,从容地引水耕田、修房建院、种竹栽树,形成了河水环绕的自然农耕村庄,成都方言谓之“林盘”,亦称“川西林盘”。这种散布于水系密布的田野中、绿岛般的古蜀居住聚落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鍥剧墖3.png

大渡河畔的五通桥冠英镇新街口村 毛笔速写/刘卫兵

  

  清代道光年间新津知县王培荀在其《听雨楼随笔》中写道:“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

  

  河流环抱的林盘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规模自然也随宗族繁衍的兴衰而变化,并以族姓命名,如都江堰的徐家林盘、温江的陈家桅杆等。


  古蜀林盘,就是河流孕育出的成都人居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沿着河流看林盘


鍥剧墖4.png

大邑出江畔茶园乡谢家坝林盘 刘卫兵/摄


南过蚕丛国,秋风正授衣。

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

修竹连千亩,高楠径十围。

临流呼渡舸,极目一清晖。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赴川主持乡试,泛舟江上望两岸林盘郁秀,不禁赋此诗。临江的林盘因为有了江水浸润和映衬 ,显得格外娟静。岷江水从都江堰玉垒山这把扇柄发散出无数条江河抚慰着成都平原,有的湍急,有的舒缓,而有的异常平静。如果你有兴致慢慢品味江畔散落的林盘,就会发觉它们因水而异、意趣横生。你看:


鍥剧墖5.png

彭山漉溪河畔 刘卫兵/摄

  

  漉溪河,这条成都西南郊野的自然河流,它蜿蜒于龙泉山脉浅丘和田野中,至黄龙溪古镇汇锦江、流入长江,沿河多是稻田野林,林盘散布,河流草深鱼肥,呈现出古蜀鱼凫文化的远影……


鍥剧墖6.png

唐昌柏条河畔圆悟禅师故乡林盘 刘卫兵/摄


  柏条河,自都江堰鱼嘴经宝瓶口分出内江干流,向东流经天马、唐昌、三道堰等乡(镇)至石堤堰与走马河分支徐堰河相汇合为毗河。河流所经均为富庶的乡场,在清冽的灌溉河畔,浓密的林盘里多隐匿着文庙、宗祠、书院等,透出一股历史的厚重和宁静。如唐昌自古有“耕读传家”之风,柏条河畔的林盘里,在宋代时就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禅门巨匠—圆悟克勤。北宋徽宗赐“佛果禅师”,南宋高宗赐“圆悟禅师”。


鍥剧墖7.png

黄龙溪林盘古镇 钢笔速写/刘卫兵


  锦江,是成都府河、南河之合称,二水在合江亭相汇后浩浩荡荡东去乐山。由于自古乃水运要道,锦江沿岸多为水码头,河畔林盘中的民居多为一楼一底、傍水而筑的“吊脚楼”,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瓦房之间,总会有窄窄的细长小巷把你引向周边葱郁的林盘或者是缓缓流淌的河流…


  岸上林盘中的乡场自然较多,活络的乡场才有着蜀中乡土生活的真味,长长的挑檐、滑滑的石板写着川人祖辈留下的气息,这都反映在李劼人《死水微澜》的天回镇、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回龙镇 ……


  河畔诗意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是唐人杜甫看到的成都;

  “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这是宋人范成大看到的成都;

  “西山隐隐在郊扉,野店溪桥入翠微”这是清人顾复初看到的成都……

  自古以来无论落户、宦游、寓居抑或偶过成都的人都会被蜀人沿河而居的林盘诗意所打动。


鍥剧墖8.png

浣花溪林盘 钢笔淡彩/刘卫兵

  

  河流浸润着林盘,也自然激发蜀人内心的吟唱,就有了竹笛、“竹枝”“竹琴”和清音等传统本土音乐。“竹枝”即民谣,其风简朴生动,情致缠绵。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其含思宛转,将“竹枝”仿楚辞九歌,化为文人诗体,称“竹枝词”,历代仿效之。宋代黄庭坚称赞:“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


  三尺竹筒一端蒙皮、两块竹板端系铜铃,唱者斜抱筒手拍奏,筒板相碰韵铿锵。清初,常有道人以此云游林盘化缘说唱,故曰“道情”,又称“四川竹琴”。上河调的《大江东去》,质朴而深沉……


鍥剧墖9.png

竹琴说书人 刘卫兵/摄

  

  对于川西坝子的人来说,林盘曾是一座河中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闯闯,外面的人想进来看看。但走出去的人终归还是忘不了它,对于他们,林盘就是一种乡愁,是蜀人祖祖辈辈割舍不下的心田,把家安藏在水边密林里,幽静自得。在里面哭、在里面笑、在里面魂牵梦绕,那是一种流淌的诗意。

  

  若来成都,你真得到林盘深处去体悟一番,因为那里最成都。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