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科技信息成果

重庆促科研成果产业化 超20%收益归发明者或团队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关于科研成果产业化,重庆市已经制定了一个文件,或将在今年8月通过。”重庆市政府一位官员近日披露。

    他所说的文件内容大致包括:任何技术人员、科研院所或者企业的发明创造,如果产业化产生效益,20%或更高比例(收益)归发明人个人或者团队。

    为技术创新开价

    据目前公开资料来看,重庆是率先着手“知识产权股权化”且力度较大的地区。

    该市在这方面已有先例。2013年1月22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重庆宣布实现15英寸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并成功将石墨烯透明电机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史浩飞曾对媒体表示:该技术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重庆官方亦认可其价值,官方人士认为:该成果或可改造新能源汽车电池,提高液晶面板的机座材料,改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吸收光能源的转化率。

    目前已有沿海地区几个民营企业投资,技术方占有30%的股份,如果实现产业红利,相应的50%收益(30%股权所占份额)归开发团队所有,50%归研究所所有。

     “劳动力投入的红利时代逐渐过去了,以后更多的投入要靠技术创新。”该官员表示。

    这仅是重庆工业发展破题的四大方向之一。

    工业发展五项难题

    在1月9日召开的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将本土工业发展难题总结为五项。

    其中一项,便是重庆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数据显示,重庆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不到1%,在全国排位极其靠后,与其全国领先的经济和工业增速极不相称。

    此外,重庆产业集群效应仍然不强。根据官方说法,重庆已形成“1(长安)+10(福特等各类汽车品牌)+1000(零部件配套商)”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但其它制造业如机电装备工业、直升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通用飞机制造等尚未形成产业链。

    官方透露,从工业经济运行的五项指标(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耗电量、运输量、进出口)来看,全国从去年9月到12月呈递减趋势,该趋势有可能延伸到今年1季度。会上传递的消息显示,重庆传统工业亦运行困难。以其本土企业重庆钢铁为例,2014年全年该企业净亏损12亿元人民币左右。

    重庆近年电子信息产业虽有长足发展,但在运用环节仍有巨大空间。“我们还没有把电子信息产业用来改造传统工业,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块我们差得远。”重庆官员表示。

    尽管今年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颇大,但仍存在工业物流成本偏高,低运输成本铁路修建不足等问题。数据显示,重庆铁路货运量只占该市各种交通工具货运量的3.6%,为全国该项指标的1/3。

    打造更多产业集群

    除了将创新作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外,重庆亦试图从其它方面破题,以解决其工业发展瓶颈。

    2014年,重庆汽车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增速均超过20%,该市相关研究部门认为,该两大产业或临拐点。但有官员认为:“(这两个产业)在2017年前每年仍将增长15%以上。”

    其数据支撑为:福特、上汽通用五菱等新工厂的竣工,将给重庆汽车工业带来大量的新增产能;而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零部件本地化,重庆该产业的产能和产值亦有较大提高空间。但有研究者认为,该市从产能增量着眼破题存在误区,“产业发展速度最终受制于市场消化能力”。

    此外,重庆市政府参照“欧洲工业4.0版本”、“美国信息产业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的“2025版本”,拟打造既能与重庆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支撑互动,又能引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石墨烯、物联网、新能源、电动汽车、综合化工、环保产业和页岩气。

   除打造更多产业集群之外, 该市政府亦欲在传统工业方面有所扭转。“重庆钢铁要扭亏,”该市官员表示:“重庆的钢铁不服务重庆市场,岂有此理。”他认为,重庆2000万吨用钢,重庆生产600万吨,至少400万吨(应该)覆盖重庆。

   工业“救”金融

   “现在世界形成了一个共识,金融业如果离开实体经济自我循环,不断进行金融模式创新和衍生工具推进,最终只会产生巨大的泡沫。”前述官员认为,金融业想要自己救自己,几乎是无解的,只有工业的再发展才能将金融业拉出困境。

   但就该市本身来说,其实体经济发展也正由于金融业的原因陷入发展悖论。

   根据官方数据,2014年,该市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83亿元,同比增长14.3%,但全市工业贷款仅增加了4.4%; 同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经济增加值的40%以上,但工业贷款只占银行总贷款的16%。“工业向银行贷款借得少,就说明去借高利贷、信托的钱了。”该官员说。这直接造成了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