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科技信息成果

大学科研成果难以走出象牙塔?市职大破难题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高校集聚了大量专业人才和科研资源,理应成为科研创新的“富矿”。然而现实情况中,不少高校的科研创新却面临着“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窘状,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创新发明往往“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科研创新如何走出象牙塔,接地气,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近两年来,苏州市职业大学探索新机制,落实新举措,助力校园“创客”们破解转化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客”福利多:科研创新实力“领跑”同类高校

    在同类高校中,苏州市职业大学的科研创新实力是公认的。据校方统计,2006年至今学校申请专利达1342项,名列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其中获授权专利的有732项,2012至2014年三年内,获授权专利达565次。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苏州市第二,仅次于苏州大学。

    “为了鼓励老师,学校专门制定了新的科研奖励办法。授权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5000元,尤其是明确了‘无论专利技术或软件著作权以何种方式转化,实施后的利益所得80%奖励老师’,而此前老师的奖励是40%。”职大科技处处长顾才东告诉记者说,“为了让老师所在部门也能支持科研创新,每个老师的科研及成果转化都与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此一来,部门的负责人重视,成员之间也会协同来推动。”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校园“创客”,学校与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合作签约,在校内设置了专利代办中心,且老师的专利申请费用全免。

    思考深一度:

    学生“创客”渐多呼唤“转化”红娘

    除了鼓励老师从事科研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学校在学生的创新教育方面也投入不小。学校投入经费50余万元,打造了技术创新实验室,它是面向学生的开放式、综合性实验室,集探索、创新与实践于一体,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实验室创新团队现有指导教师12人,每年长期入驻学生近40人。除了学生的自选创新项目外,实验室指导教师,每半个月定期为学生发布创新构想。该实验室自2010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1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授权5项,所有专利都以产品的形式进行了物化,以验证专利产品的可行性。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可以说目的基本达到了。”实验室指导教师郭南初教授说,他本人是苏州市紧缺人才办公室创新工程师,但是,专“利转化仍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郭教授指着“齿轮圆规”、“可更换刀片厨刀”、“自动开窗机构装置”等多件学生的创意发明告诉记者:都是“非常好的创意,成本不高,也有实用价值,但联系了一些企业,就都没有下文了。”

     郭教授分析说,相比老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创新发明更多是创意,专业性技术性没那么强,因而保护、转化的难度也更大。从国内整个市场来说,许多企业对于创新发明、知识产权的意识仍然缺乏,也曾有企业对一“些学生发明感兴趣,但是说到转让费用,他们就觉得贵。还有企业明确说,一旦产品上市,抄袭’、‘山寨’立‘刻铺天盖地,维权的成本又特别高,就会觉得花钱买的发明专利不值得。”。另一方面,他也坦言,师生,尤其是“学生是不擅长推销的,也缺乏渠道,所以我们特别呼唤专业的转化‘红娘’。”

     避免“闭门造车”:

     校企零距离破“转化”瓶颈

     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聂福荣,省333工程培养对象,TRIZ创新工程师。近年来,他申请专利25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5项发明,有3项分别许可和转让企业;另有一项授权实用新型转让相关企业,被企业认可,以防“闭门造车”。

     聂教授认为,转化难题的一个核心瓶颈——校企之间的脱节。如何让科研成果接地气,真正为企业所需?校企紧密合作是破解的必经之道。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市职大也是敢为人先。以学校的江苏省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例,整个光伏研发队伍中除了在校老师19名外,还有15名企业兼职教师。

     因而,企业的最新动向和需求,中心零距离对接。许多成果和项目就是源于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四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心完成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4项,企业合作项目9项,以及企业技术转让和工程化应用项目10项。其中青年教师汪义旺等参与的“太阳能风力互补发电系统”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在国内外通信基站供电工程中获得广泛运用,两年实现销售1828万元。“双模式逆变器”一项,填补市场空白,由合作企业生产,产值达800多万元;另一项“光伏电池片四探针测试台”也由企业生产,产值100多万元,利润40多万元……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