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不能当“看客”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上海市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公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的话。说这话的人大多会摆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把资金都投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不太划算”。
毕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偏低。如果用数据说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在去年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就透露过,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说到这个份上,宋公民忍不住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看长远的影响,比如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等”。
在他所在的上海市奉贤区,几乎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发展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宋公民介绍,除了文教卫等公共事业支出,奉贤区的主要投入都在科技创新领域。他拿出了一组数据,筹建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奉贤区3年扶持1000万元;建设科创中心,奉贤区向上海市争取到1000万元资金,自己再掏出1000万元资金。
要知道,这些投入对于奉贤区来说,“并不容易”。这个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的市辖区,离上海市中心城区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辖区内的企业 “90%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宋公民说,上海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奉贤区如果维持当下的发展模式,那么只会“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这不是一句文件里的空话。前几年,宋公民曾对奉贤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过调研,那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奉贤“还有营利空间”。这些企业在面对宋公民的“帮助产品转型升级”提议时,反应大多“无动于衷”。
不过,这几年,这些企业比当地政府还要着急。“他们的产品质量无法提升,卖不出去,企业也因此无法发展。”宋公民说。
也是这几年,奉贤区打定了主意,对待科技创新,“要一抓到底,步子快、下手狠”。
他们想的第一个办法,是让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不仅在奉贤“生下来”,还要“长起来”。这些产业园、孵化基地、科创中心在这几年里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区政府把辖区内的高校跑了个遍,抛出了免租金、免税、提供扶持资金等多项政策,吸引高校的科技成果到园区孵化。
奉贤区甚至在2012年9月出台了《中共奉贤区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区校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用简单一点的话说,这份文件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务高校即是服务发展,发展高校即是发展奉贤”。
落户奉贤的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和奉贤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实验室设备、初创的公司都进驻各大园区。就连辖区外的上海交通大学,也被当地的优势政策吸引,将学校的实验室和孵化平台搬到了这里。
如此“大费周章”地吸引高校科技成果“落户”奉贤,有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疑惑:“既然想要科技创新的项目,直接向上级政府要一些或者吸引成熟企业过来就行,为何要从孵化做起?”
宋公民一点也不意外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请进来的成熟项目,能不能在奉贤‘活下去’是个大问题,万一水土不服呢?但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奉贤的项目,在‘成长’过程中早就和奉贤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第二个办法,则是针对奉贤区内的企业。从去年11月开始,奉贤区在上海市率先启动了科技特派员项目,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作为特派员,对接奉贤区内29家企业,这些专家“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寻找生产技术瓶颈。截至目前,首批科技特派员与企业一起攻克产业技术核心难题20项,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项。今年11月17日,看到效果的奉贤区又顺势启动了第二批科技特派员聘任仪式。
此外,奉贤区还搭台,联系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等,让优质企业“尝到更多甜头”。
新思路几年的实践下来,奉贤区已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目前奉贤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87家,其产出已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科技创业孵化大楼、交大大学科技园南桥园等一批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已建成投入使用。宋公民琢磨着,要不了几年,等奉贤区养大了“自家孩子”,能看到更喜人的成果。
相关新闻
推荐信息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