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科技信息成果

南理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健全产学研工作体系 加强组织体制协同创新

  2010年10月,南京理工大学承担了《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了加强产学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相关学院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要校领导牵头负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

  南京理工大学出台了《校院二级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机构的积极性,各学院明确了分管政产学研工作的领导和工作联系人,完善了政产学研工作校院二级工作体系,保障政产学研工作有效开展。

  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合作专项发展规划及产学研基地建设规划,并纳入学校“十二五”规划。学校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将其列入年度“发展与改革计划”、“创先争优”和“效能监察”项目,专门划拨经费用于教改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项目实施。

  学校建立起内外结合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架构,组织开展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南京理工大学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体制。

  为了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南京理工大学积极推动打造面向学校、政府、企业,覆盖网络、移动终端的全方位、多元化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学校编印《科技成果选编》,及时发布供企业查询;定期编印工作简讯,将产学研合作和产学研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报送至政府、学校及合作企业,扩大了产学研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建设了“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信息网”和产学研基地网站,发布校内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产学研基地建设发展动态等信息,搭建教师与企业沟通桥梁,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促进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学校还建设了南京理工大学政产学研合作手机报,多渠道宣传介绍南理工产学研合作动态。

  完善产学研政策体系 加强管理机制协同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出台了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完善从事产学研合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和职务晋升等制度。

  为了加强与江苏部分地区深层次政产学研合作,推进“组建博士科技服务团到区县市科技部门挂职”工作,规范派出人员的管理,学校出台了《产学研派出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出台《鼓励师生依托产学研基地创新创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引起了极大反响,被社会各界称为南理工在探索创业创新型大学道路上的一项突破性举措。

  “规定”明确,对教师在产学研基地的创业创新行为给予校内“同等待遇”,包括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技术成果认定、工作经历认可、职务职称评定等,创业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视同仁,有效调动了广大师生依托产学研基地创新创业、服务行业和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完善了《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校办产业国有股权代表考核办法》、《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对从事产学研合作人员的考核和职务晋升制定了相对独立的考核办法和条例。为了加强对学校产学研基地的考核,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基地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正在修订《产学研基地考核管理办法》。

  学校先后召开教育教学、人事人才、科技、产学研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科技型公司管理办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在大学科技园转化的指导意见》等规定,明确鼓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鼓励学校科技人员开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学院和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积极性。《科技型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了两个“7:3”:教师可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创办公司,占股比例最高可达70%;教师可用横向科研经费结余入股创办公司,占股比例最高也可达70%。

  打造产学研立体模式 加强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学校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服务地方和企业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多维立体服务模式:

  组建“青年教师博士科技服务团”,选择优秀人才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分派到区县挂职,做好校地、校企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已连续选派7批共30余名干部、教师到全省20余个县(市、区)担任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挂职锻炼,其中3位同志任团长,有多名成员因业绩突出在校内得到提拔使用。

  组建“教授科技服务支撑团”,积极组织动员教授、博士200余人次报名参加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作为“青年博士科技服务团”的后盾,面向企业进行科技和人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组织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地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江苏、山东、湖南、浙江、内蒙、河南等地多次组织校企对接活动,累计到会企业300余家,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00余项。

  科学技术研究院会同研究生院、教务处、资产经营公司等单位做好政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全面规划、总体协调、资源调配以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工作,有效推动了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南京理工大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承担“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发挥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光电与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10大领域优势,取得科技成果1000余项,成果转化率达56.6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研制的膨化硝铵炸药、粉状乳化炸药、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统等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在全国20多个省、市150余个企业推广应用,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学校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中心市场化运行模式,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率先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专利超市,加强专利整体运营,推进专利技术成果及无形资产参股创办科技型企业试点工作,合理分配学校、学院和技术团队利益。成立山东南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学科型公司。刘和义博士的“氧化锆纤维超高温隔热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南京就地转化,预期年产值1.5亿元。

  学校先后获批成立了江苏产业集群研究基地、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江苏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科技人才思想库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在科技政策、创新管理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 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共建立无锡研究院、常熟研究院、连云港研究院、东海硅材料工艺技术研究院、沭阳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研究院、南京高新技术研究院、张家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校外产学研基地11个。在南京市建设了三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学校制定产学研基地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理念和发展定位;制定了工作目标,提出产学研基地建设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团队”4方满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产学研基地研发、市场和管理团队建设。产学研基地聘任学校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带头人,同时在地方招聘优秀人才,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

  学校依托产学研基地,开展项目合作、平台共建、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产学研基地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10项;申请专利318件,其中发明专利217件,各类经费近1亿元。

  201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2012年,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南理工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还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江苏省无线传感网安全组网及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锡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软件企业、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获批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无锡市物联网与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连云港研究院获批连云港市污染物监控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学校还与地方共建了一批专业性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面拓宽信息渠道,努力发掘潜在需求,主动“走出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产学研研发水平 加强科研平台协同创新

  学校主动加强与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团队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2010年以来,学校共引进优秀人才近20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1人,新增院士5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9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

  学校专门成立了“2011计划”办公室,推进“先进发射武器系统”、“纳米晶体材料”、“社会公共安全”、“先进民用爆破材料与安全技术”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南理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众多企业的一致好评。面对工业4.0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南京理工大学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对接”的要求,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