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吆不到台” 最适合说唱的川渝音乐布局出圈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自古以来,自得其乐的巴蜀大地就从来不缺音乐的元素。如今更是左有《成都》的“小酒馆”,右有《重庆》的“山中之城”。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动,两地之间的文旅连结也越来越密切,尤其是近年来川渝歌手的频频出圈,让成都和重庆的音乐圈子话题不断。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音乐产业协会处获知,川渝两地的音乐协会和产业机构正在进行对接工作,计划成立川渝音乐工作委员会,做好政府服务、行业服务和对音乐机构及音乐人的服务,以深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打造。
文艺范儿:
当《成都》遇见《重庆》
几年前,赵雷一首《成都》响彻南北,民谣圈刮起一阵来自城市的暖风。再早一点,刺猬乐队的《重庆》用摇滚的形式呐喊了山城的诉说。有人想“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有人想走去“山中之城杂乱的街”,看着“疯狂的司机与陌生的脸”。
赵雷的《成都》将民谣带出了圈,一时之间,各路民谣歌手都想为自己喜欢的城市写一首歌。在采访中,赵雷曾说成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独特的个人体验化作赵式浪漫倾注于曲词之中。虽然《成都》已经被各种音乐形式改编,但在最原始的吉他弹唱版中,《成都》是化泪的酒,是诗意的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刺猬乐队在2012年也为重庆写了以城市命名的歌曲《重庆》,它激烈、紧张,带着刺猬式的昂扬。
自“超级女声”以来,不少川渝歌手也为故乡写歌。李宇春联合郭敬明推出《蜀绣》,以绣娘的视角铺陈蜀绣历史,古典雅致的词曲中是浓浓的“成都风”;在前不久刚结束的《创造营2020》上,苏芮琪一首《在成都》让她获得“全能担当”的称号;重庆崽儿王源写《我的童年》,回忆南开中学和重庆的山水……
近些年,川渝歌手频频活跃于观众的视线中。坊间传言,成都出女歌手,前有“超女”李宇春、张靓颖,后有“浪姐”郁可唯、张含韵,重庆则出男歌手,肖战、王俊凯、王源……他们身上有着巴蜀大地共同滋养而出的血液和脉搏,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同时,也反哺故乡。
“成都和重庆,不论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有着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重要促进的可能。”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四川省音乐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洪启,在谈到两地音乐人时如此评价道。
赛博朋克:
川渝方言是最适合说唱的方言
提起巴蜀地区的音乐,如果只能想起《成都》《重庆》,一群有着赛博朋克精神的说唱界老铁们肯定不服气。近些年,当说唱这“舶来品”逐渐在国内走向正轨和主流后,一大批90后00后说唱歌手开始发力,尤其在成都和重庆两地,“说唱”界人才辈出,甚至一度被誉为“中国说唱的摇篮”:《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三届以来,第一届冠军GAI生于四川长于重庆,第二届季军ICE初中毕业就来到成都生活,第三届冠军杨和苏也是成都人。圈内为此纷纷议论,这与几乎成为共识的“川渝方言是最适合说唱的方言”可能大有关系。
从谢帝的《明天不上班》到GAI的《火锅底料》,无一不在全国掀起洗脑式循环,歌迷甚至可以通过对比两首歌的发音区别成都话和重庆话的不同。但在大部分外地人看来,“川渝方言”说唱都具有这样的标签:爆炸、安逸、搞笑、非常real(真实,不做作)。
连走偶像路线的王源也没逃脱“用重庆话rap一首”的命运。《吆不到台》由王源自己作词作曲,他唱道:“我生于川山蜀地江海,身体流着滚烫血脉……嘞是雾都,我都是吆不到台。”
正因方言说唱是中国说唱界的一大特色,说唱圈便有了“报家门”的习惯,指的是要说明自己来自哪里,对那些来自成都和重庆的说唱歌手们,音乐圈里也总是带有天然的仰视。随着说唱的主流化,GAI、王以太、VAVA、杨和苏、ICE……这些目前国内的一线说唱歌手都来自川渝地区,除了共同的方言带来的音乐韵律外,巴山蜀水在他们身上也刻画出了独树一帜的real气息,让人过目不忘。
洪启告诉记者,成都音乐产业总值已经占到中国音乐产业总值的近十分之一,重庆的音乐产业也呈现出相当的潜力,这两座城市的音乐产业一旦链接,将改变中国音乐产业的格局,推动国家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