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滚动头条:

社会新闻

一场超级“故事会”一个全球“朋友圈”——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四川活动综述

时间:2018-08-29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报记者 肖姗姗 杨琳

  如果让世界各国的人来选一个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会是什么?

  一项调查显示,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第一是“大熊猫”。

  大熊猫!这也是8月21日至26日,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举行期间,一个备受喜爱的热词。从党政部门到国际组织、从学术界到企业界、从作家到生物学家、从儿童到长者,大家目光聚焦大熊猫,从不同侧面讲述大熊猫的故事。

  在四川牵头举办的“熊猫中国·四川之夜”等系列配套活动中,在北京部分地标和社区胡同里,与大熊猫相关的活动一票难求。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四川主题展,观展人数两倍于其他普通展览。

  从大熊猫的家乡四川到首都北京,刮起大熊猫旋风。旋风的中心,是大熊猫文化。

  在文化周的开幕式上,“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计划”启动,邀请全球设计师“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中国理念、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

  “熊猫中国·四川之夜”活动上,省委书记彭清华盛情邀约:“我们将在未来5年面向全球招募100名大熊猫文化推广使者,让世界更加了解大熊猫文化、更加关注四川,推动四川与各国交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从大熊猫到大熊猫文化,从萌在眼里到走进心底,大熊猫已成为助推国之交与民相亲的友谊之桥、文化使者。“大熊猫在这颗星球上生存800万年后,似乎正被赋予新的使命。”14位“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之一、知名科幻作家韩松撰文写道。

  站位更高

  挖掘好大熊猫文化、讲好大熊猫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大熊猫的家园,提高站位、主动融入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助推大熊猫成为“国家名片”

  超过5亿人次——这是截至8月26日下午,互联网上关于文化周相关报道的总点击量。如此热度,堪称今年全国外宣活动中的一个“大热门”。

  如此热度,也出现在8月21日“熊猫中国·四川之夜”的现场:300多名嘉宾汇聚一堂,既有国外政要、驻华使节、国家部委领导,也有知名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省政府新闻办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近年来我省最高规格的外宣活动,现场火爆程度超乎预期。

  就在同一天,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挖掘好大熊猫文化、讲好大熊猫故事,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

  “大熊猫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了温柔、友情和礼貌,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外交形象,加深了中国和泰国之间的情谊。”泰中友好协会会长、泰国前副总理功·塔帕朗西在“熊猫中国·四川之夜”致辞中说,为大熊猫“林冰”取名时,约三分之一的泰国人都参与其中。谈及泰国人民与大熊猫的深厚情谊,他数度哽咽,现场无不动容。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曾多次参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研究”重大课题,对西方许多国家民众进行了广泛调查,结果表明,“亲和友善的大熊猫,已经成为最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宣部副秘书长赵奇表示,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将让世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大熊猫文化内涵,进一步拉近中外民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精神力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四川提出“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殷切希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将全域开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是大熊猫的家园,生活着全国约75%的大熊猫,是中国大熊猫对外交流的主力军。积极谋划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活动,立足国家站位、国际视野,争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联动国家机关、机构及各省级政府主办,既是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和中央外宣工作大局的主动作为,也是四川自身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

  一种热潮正在形成。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致力于将活动打造成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品牌。

  助推大熊猫文化品牌成为国家级外宣形象符号,四川从年初就展开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整个文化周期间的主体活动均为四川策划、承办,最亮眼的风景也由四川绘就。省委书记和省长同时出席大熊猫外宣活动,这种以往不多见的“高规格”,为全省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外宣工作的良好局面树立了榜样。

  全新局面正在打开。巴拿马驻华大使施可方表示,今后不仅要在巴拿马推广大熊猫文化,还要让拉美地区的人民了解大熊猫和四川。

  “大熊猫能让人们敞开心扉。”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表示,今后将不断地传播大熊猫文化。他相信,人们因大熊猫而连接,也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内涵更新

  让大熊猫的美好形象,承载着中国故事,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赢得世界的倾听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大熊猫?”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徐刚表示,“每一种生物都有它所寻求的最适合环境,而只有中国,只有四川,优良的自然生态成全了大熊猫生存的天堂。”8月22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徐刚和89岁高龄的“熊猫之父”胡锦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阿来,以及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谭楷、孙前,在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纵论大熊猫文化。孙前说,“大熊猫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物竞天择、和谐共荣、友善包容。”谭楷认为,“大熊猫蕴含独有的科学、美学、文化、生态价值,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善’字,大熊猫文化是一种真善美的综合体。我们借助大熊猫传递的‘和善坚韧’,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关于大熊猫文化内涵的思考,给人启迪。

  大熊猫文化,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个超级IP,近年来被广泛开发利用。然而,在今年上半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赴成都、雅安等6市18县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在15场由大熊猫研究学者、文化名人、文化企业参与的座谈会上,大家却纷纷反映,目前对大熊猫文化的内涵发掘还不够,碎片化、杂乱化现象明显,影响了整体传播效果。

  因此,对大熊猫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和对四川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统一打造,成为四川积极参与本届文化周并主办两大主题活动、八个配套活动的一条主线。

  文化周期间,借助北京专家荟萃、智库发达的优势,大熊猫文化国际传播分享会、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等研讨活动请来业内顶级学者和知名文化人,大家献计献策,大熊猫文化内涵和外延得到明显提升。

  作为“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的策展人,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特别在展览中突出了四川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熊猫的安危,折射着人类认识自然,一步步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

  分管熊猫频道的央视网副总经理罗琴认为,纯粹的大熊猫形象出现在国外观众面前,它本身的动物体态、黑白体态,就已经是中国的“太极文化”“哲学思想”有形无形的体现,它看起来憨态可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里最本真的东西,超越了现实和历史。

  “文化符号是一张国家名片,蕴藏着民族的喜好、习性、精神、价值观,蕴含着历史的记忆。”李玮认为,借助大熊猫,完全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能否做到当下化、共享化、未来化,决定着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贡献世界、影响世界。

  和善可亲的大熊猫形象已呼之欲出。“大熊猫是最有潜力成为代表中国的最萌的动漫形象。”在大熊猫文化国际传播分享会上,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说,“文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探索最大公约数,谋求世界接受度。而开放的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相鼓励别人拿去自己的文化要素。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文化的博弈也一定不是零和博弈。”他建议,四川应该以大熊猫为主题,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类似于日本“熊本熊”的卡通形象,一说到大熊猫,就能想起的那种第一形象。

  文化周发起的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全球招募活动,邀请海内外优秀设计者创作独一无二的熊猫文化形象,更好地向世界解读、诠释大熊猫文化和善可亲的形象。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