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中国画艺术
上次说到艺术主流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又有人问:且不谈艺术主流,可否先说什么是中国画艺术?哇,这一问题,又差点把笔者噎住了。
就中国画来说,我想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是不是艺术首先还是要看作品是否有灵魂、有法度,而且必须是唯一性。写一篇文章,首先得有一个中心思想、有主题,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接着才通过悠美的造句、修辞,以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这才能构成一篇具有艺术要素的文章。
同样的用于衡量中国画,你的作品也得确定一个主题,有巧妙的构思,再通过笔墨、技法的运用,把所思所想,以符合中国画的审美原理表达出来,达到真善美的要求,或者才能够得上一幅画的条件。至于最后能否成为艺术品,则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要素。
当下,看到许多画展,很多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笔墨方式和创作习惯。可往往是大家、名家们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而一般的画家则对重复他人乐此不疲。不要说鲜见洋洋洒洒、挥洒自如的逸笔之作,甚至有相当部分作品连中国画的法度、画理都不通,唯有胜人的地方便是大尺幅,实则东拼西凑、空洞无物,更别说主题了。哀呼悲哉!这些个当然不能列入艺术了。
古代山水画一直是人们慰藉心灵、诗意地安顿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少画家隐居山林深处,过着一种生命自由与诗般的生活,寄情山水间、寄情笔墨间、寄情作品间,最后却能留下一批留芳千古的艺术作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唯美、诗意的创作和欣赏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一方面是因为近百年来西方美术进入中国,传统中国画绘画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则由于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中国画赖以生存的空间越发变小。生活在变,人的心灵也在变,这难以尽述的“变”与“痛”,都在演绎着中国画跨越历史藩篱,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沉重而又壮阔的步履。
这的确是一个无以伦比的时代,本来应该是一个产生非凡故事、产生非凡画家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产生非凡作品的时代。在这个大好的条件下,或许刚从院校毕业的人还在为车子、房子打拚,好多画家都拥有了相当优越的条件:气派的画室,豪华的汽车,甚至办了非凡的展览。然而在展览中却难觅具有内涵的作品。能像前些日子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地展出的黄宾虹、关良、赖少其作品展览那样吸引住行内行外人士眼球的作品确实不多。有的展览甚至于连艺术的感觉都没有。确实糟蹋了展览资源、糟蹋了艺术的殿堂。
究其实质,这些缺少艺术特质的展览主要还是缺少灵肉、缺少根本。中国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诞生那一天起,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经历的各个朝代,绘画人才辈出、香火相传。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创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于出现后继乏力、青黄不接之态。这里头既有受市场消费心理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创作受到评选机制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画家创作的自由度。诸如重形式轻内涵、重制作轻抒写,致使中国画的艺术性走向下坡路。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甚至作出当代中国画难出大师的结论。
当下画家数量越来越多,但以临摹、拼接、重复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屡见不鲜,疏于个人读书和增强自己的修养。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情况下,又如何能耐得住寂寞,放慢自己的脚步,让灵魂跟上呢?
试想,如果一个画家不懂诗文,平时也不练字,甚至把书画完全分离,仅为制作画面效果,拿着排刷象油漆工一样涂抹,这样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艺术品?
上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画只有具备很深的诗文修养和书法功底的人才可能有好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自唐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起,诗书画俱佳者比比皆是。明董其昌、唐伯虎、文征明,清朝如八大、徐渭,近代如吴昌硕、赵之谦以及当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皆如此。
由此可见,中国画能成为真正艺术者必先做好学问,下足笔墨功夫,否则只能列入工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