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式的民族艺术
◎聂昌硕
展览:从源头到灵感:波兰设计中的民族主题
时间:2015年9月16日闭幕
地点:中国美术馆19—21号展厅
人类为适应地域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活方式,从而培育了特色文化,特色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根繁衍成民族。是地域之间信息隔绝造就了民族和民族文化。交流一旦跨地域进行,不同文化之间会相互渗透。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信息交通日益通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欧美文化迅即吞噬着其他民族文化,这种现象日趋严峻。原本没被珍视的民族文化,眼见其消亡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其可贵性;它不仅仅具有独特的文明价值,还体现着民族尊严,是应该好好保护的。
全球化浪潮带来趋同性,出现了相似的流行服装、相似的流行音乐、相似的时尚趋势……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市场的警觉:它不符合人们寻求多样化的本能需求。于是当代服饰、当代设计、当代艺术在寻求変化和特色时都注意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各个民族文化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由此将现代因素与民族元素相结合,使流行时尚中呈现出多元化成为世界性潮流。它既可满足作品的现代感,又传承了民族文化,在趋同大潮中突显个性。
正当中国设计师思考探索这些问题时,迎来了波兰的《从源头到灵感:波兰设计中的民族主题》展,这个展览是中波建交65周年的两国艺术交流项目。通过展示唤起人们对波兰民族文化价值的关注。它是一个了解借鉴波兰经验的好机会。
波兰是中东欧最具民族风情的地区之一,也曾是孕育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族服饰、剪纸艺术、传统舞蹈与民间乐器等,成为其传统文化的典范。来自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的200多件民俗艺术品,既有民族传统的经典之作,又有先锋派的设计精品。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承继,足以让观众洞彻其奥。
19世纪,波兰丧失了独立国地位,1863年民族大起义又遭失败,使波兰艺术“潜伏”于民间。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成为波兰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常常会孕育出杰出的民族文化;波兰文化就是在艰辛、挣扎、期许中成长发展的,因此它质朴、倔犟、厚重、有分量。
当下,无论是先锋派还是复古派,波兰艺术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波兰传统”:浪漫和自由的波兰精神,顽强地昂着头,它仍然富有活力,生机盎然地展现着自己的绚烂。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波兰民族服饰,此次展出的传统服饰从19世纪到现代。精美的织绣纹样、蕾丝花边、温润的琥珀与珊瑚佩饰等,无不散发着朴素、浪漫的气息,精湛的手工技艺和鲜艳的色彩令人称奇目不暇接。同时还展示了20组特制的舞蹈微缩模型和部分乡村乐器。听着展厅中播放的肖邦钢琴曲,看着这些肖邦时代的古老乐器,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簇拥下,浓浓的波兰馨香充溢着大厅。
这些服装可分为两类,一类近乎“原装”的传统服饰;一类是现代款式与传统面料、纹样、花色、佩饰相结合的作品,其中不乏可穿着上街的实用服装。在当代民族风格设计中,利用本民族的技术、材料及样式的趋势明显。毛毡、藤条、粘土,及可再生材料备受青睐。参考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复制其主题,运用刺绣装饰、剪纸造型、面料图案,以及建筑细节,使其尽显无遗:丝质的祖潘外衣、色彩浓重的披风、缀有流苏图案繁复的孔塔奇腰带、精致的蕾丝花边,都令观者惊叹。
现代服装款式是适应现代生活的产物,大造型就这么几十种,流行只是周而复始,变化只在局部细节,不可能有重大突破。民族服装的款式是适应农耕时代的产物,结构多数不适合现代生活,只有领子、袖口、衣兜之类的细节可以参考“移植”。聪明的设计师会更多关注面料纹样与花色,它们的变化近乎无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纹样和特色佩饰,极其丰富,只需做适应性变化就可以在现代款式上运用,成为点缀,锦上添花。
第二部分展出的是波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汲取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中产生的灵感,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作品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除服装首饰外还有乐器、家居吊灯、沙发、壁毯、床上用品、小陀螺,世界闻名的日本虚拟少女“初音未来”穿上了波兰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还有一群群“欢歌舞动”的小玩偶演绎着的波兰传统舞蹈……绚丽夺目的色彩,充盈着中国美术馆的展厅,浓浓的生活意趣、出人意料的设计,让观众的脚步似乎也伴随着厅中传来的乐曲,踩出了波兰舞步。
大厅的一角显现偶然的寂静无人,我望着陈设的服装,它们都用黑色木质模特穿着。心想波兰是白种人,他们为什么用黑色模特?这或许是显示其深厚的文明?或许是为了突显绚烂的服饰?其效果的凸现与隐匿形成强烈对比。我忽然想到肖邦,他喜欢闭灯,独自一人在室内弹奏钢琴。黑暗中传出美妙乐音,真是一幅神奇景象。我想起他的《幻想即兴曲》,立即打开手机找到曲目,戴上耳机欣赏起来。这首乐曲的流畅、抒情、安静令人迷惘,而难得的是其中有两段激昂快速旋律,如激流涌来,汹涌澎湃。肖邦的浪漫与自由,肖邦的激昂与沉吟,肖邦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对这次展览最好的诠释。我回来的路上反复聆听着《幻想即兴曲》,回味着肖邦式的波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