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借互联网之力 将艺术大众化
“大多数人提到‘艺术’二字,直观反应都是‘看不懂’,我们就是要把艺术说得好玩好懂。”意外艺术创始人潇涵说道。
潇涵告诉创业邦,我们的世界太“逻辑”了,却缺乏感受力。感受力,就是感知人类共同的情感。比如交响乐,我们会用“逻辑”去解释它的构成,但其实交响乐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音乐,就是一门需要单独调动听觉器官的艺术啊。
另一方面,国内艺术行业的体量大概是2000亿元,且增幅明显,“现在艺术市场每年都有25%以上的新增买家”。而互联网化的部分非常薄弱,互联网渗透率低,是一片纯蓝海。
所以,这位前媒体人,选择进入这个行业创业,和另一位创始人伊光旭创立了“意外艺术”,并于去年获得蔡文胜的天使轮投资,目前已正式启动A轮融资。
潇涵先前是电视台主持人,媒体从业6年,用她的话说,几乎做过所有的媒体类型,接触过从策划到编导到制片到招商等所有的媒体流程。
这样一个媒体人,切入艺术创业圈,也是以内容的作为起点。
《艺术很难吗》是一档艺术类脱口秀节目,由意外艺术出品,用轻松、好玩的方式将艺术“说明白”,让用户在短时间内了解艺术,“比如我们讲构图的话,会通过电影构图、摄影作品来讲,你为什么拍的照片不如别人好看,可能是构图的问题。”潇涵表示。《艺术很难吗》2014年6月推出第一季,在各种渠道播放,播放量累计2000多万。2015年8月3日,节目推出了第二季,据介绍,首期节目刚推出,三天微信粉丝暴涨5万。
《艺术很难吗》也邀请一些名人名家,第一季采访了作家刘墉、美学大师蒋勋,第二季目前已经采访了导演顾长卫,以及无印良品设计总监、世界级设计大师原研哉。
“我们用视频来做内容主打,视频离用户更近,让用户更有亲切感。”潇涵说道。
当然,内容只是一个导入渠道,意外艺术沉淀用户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通过社群。
“媒体只是一个流量入口,做社群才可以真正抓住用户。”潇涵认为,做艺术媒体的话,作用可能是卖流量卖广告,而做社群,通过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来吸引用户,沉淀用户,再和用户产生交互,才会有更多的可想象空间,来把用户变成客户。
体现潇涵的媒体人素养的,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对产品名称在传播中的把握。据创业邦了解,意外之所以叫“意外”,也是团队仔细考量得来的。“我们参考了2千多个名字,要选原本大家就有印象的词,还得有amazing的感觉,还得跟艺术相关,最终选定了‘意外’。”
据介绍,目前,国内互联网上艺术方面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艺术社交App,有艺堆、概邦、画家圈,二是艺术工具类应用,有艺术头条、艺术狗,三是艺术品电商,有hihey、艺客、艺典中国等。
意外与上述三种存在交集,又都不太一样。潇涵介绍到,意外的理念有“两先后”,一是“先用户后产品”,一是“先人后货”。
“先用户后产品”指的是,先沉淀用户,后推出APP产品。今年8月底,意外APP将上线,而在这之前,意外已经成立2年,投资网络红人顾爷,签约同样会讲艺术的粉丝,并通过社交媒体沉淀了150万用户。据介绍,APP推出之后,意外的内容产品,将会更为系统,更具壁垒性,所面向的用户面,也将更广。
“先人后货”指的是,意外将来做艺术产品交易,是先有用户画像,再有商品,有交易。先货后人,是传统模式,是线上画廊;先人后货,是社群电商新模式。“比如我们发现,现在的艺术品电商,主流成交价位不超过2万元,我们介入的话,会推出更为低价、高频、高逼格的,大众可消费得起的形式。”
互联网做内容,用户更广,交互更深层;互联网做电商,一方面是有用户画像,另一方面,潇涵认为,互联网模式特别适合抓行业的新增量。“我们不做存量市场,只做增量市场,原本的存量市场中,有稳固的模式在,而我们只要把握住增量市场的入口,做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自然也就会有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