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文化艺术

左手艺术右手商业 石痴刘能风的双栖人生

时间:2015-09-09 信息来源:重庆商报



    商报记者

    衷敬睿 郭欣欣

    一石一世界,一艺一孤行。

    已近耳顺之年的刘能风,曾经是一名杀猪匠,但他用了32年时间,专注于石头雕刻,创作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石雕珍品。他的这一面:是一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情怀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总经理,带领乡邻创业,成为一方致富领头人。他的这一面:是一名典型的商人。

    游走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木上,他的双栖人生,其实只有一个焦点:雕刻石头,雕刻时光。

    “石痴”的艺术人生:不容瑕疵

    “叮当、叮当……”大足西南城旁一座农家小院,记者还未见到人,便听到院内传来锤子敲打錾子的声音。“上午太阳好,把这些搬出来晒一下,颜色一定要匀哟。”刘能风指着一堆刚成型的石雕,提醒他早已独当一面的徒弟。

    “不管别人认为做得再好的作品,他自己都会觉得有瑕疵。”在他的徒弟看来,在石雕艺术上,师傅有着几近偏执的“完美主义”情结。

    “有一次为了雕一尊罗汉像,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第一个作品完成,大伙觉得还不错,他却感觉还有欠缺,自己动手砸了。又过了10多天,雕完第二件作品,拿给我们一看,明显比第一件好不少,但他还是觉得在眉眼、肢体、表情上缺少一点神韵,又砸掉了。”这件事让他的徒弟至今记忆犹新。

    “这辈子就着迷这事,一弄起来就没完没了,每一个细节都舍不得放过。”刘能风笑言,这30多年,为石痴迷至深,做了很多疯狂的事。

    “模仿雕刻北山石刻中的日月观音,这次创作困难是极大的。”刘能风告诉记者,“首先要找到一块近10吨左右的石材”,石料必须是“糍粑石”,中间没有裂缝、斑点、杂质的整块石头。

    为了寻找理想中的石材,他走遍大足每一个石场,要么是石头达不到标准,要么是石匠开采技术达不到。刘能风不死心,又把目光投向附近的铜梁、潼南、安岳等区县,最终都因自己“严苛的标准”,失望而归。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一个偏僻的小石场,寻觅到所需要的石材。但很快又遇到新的问题,有一段路不通车,他不得不自己平整道路,石工撬不动巨大的石头,他又找来滑轮和吊车,最后因为石材太沉把汽车压趴在公路上,他又不得不赔偿。

    然后,刘能风组织工匠闭关六个月,雕刻出了他理想中的作品。并在大足首届石刻艺术节上亮相,成为当年最抢眼的重头戏。

    “石痴”的商业之路:亲民路线

    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这个对石雕具有近乎“完美主义”情结的人,早在1992年时就接手了当时即将破产的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并担任了总经理。

    “刚接手企业的时候是一个光杆司令,跑过市场摆过摊。那段时间为了打响名气,我全国各地到处跑展会,平均每个月至少1次。每次拿二三十件作品,最多的一次能拿了1000多公斤的货。”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那几年他一共参加了120多场展会。

    皇天不负有心人,刘能风的“绝活”渐渐在圈子里有了名气,每次展会上总是能卖出几件,甚至有时候能全部卖完。

    然而,仅靠业内的好口碑和熟人订单带来的盈利,还不足以维持一家工厂的运转。渐渐地,刘能风意识到,企业要好好活下去,走纯粹的艺术道路可能行不通。

    “以前在重庆某饭店有专门设置我们的石雕产品柜台,当时对方用3万元买了我们几件石雕作品,最后却以60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这事给我的冲击很大,让我发现了艺术也是能和商业相结合的,而且能产生非常大的效益。”刘能风说,而正是这件事,也促使他萌发了涉足商业产品的念头。

    一件原创的石雕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至少要40~50天才能完成,有的作品,仅一个工人的人工费用就得花掉2万元。由于成本过高,售价也不便宜,加之工艺复杂,仅靠手工完成,生产速度慢,承接能力有限。同时,他还意识到,再高昂的艺术品如果不能和百姓亲近,也显得曲高和寡。

    面对成长的瓶颈,刘能风决定“亲民”,改造旅游商品的批量生产路线,以让企业产生效益。为了赢得市场,在2005年以后,刘能风开始在部分产品上尝试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先做一个石雕模型,然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采用机器设备做复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此后,刘能风依托大足石刻艺术基础,琢磨出的旅游商品范围越来越广,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石雕的原料有了新品种紫袍玉。产品也从传统的佛像等拓展到动物、西方人物、现代人物等。

    刘能风说:“石雕这种行业天生就是很难快速手工,而要培育一名成熟的石雕艺人也特别难,要想靠手工来扩大市场根本不可能。要做商品,就只能在部分产品里放弃一些手工精华和精力。”刘能风在商业上的“艺术”牺牲也为企业换回了真金白银,最高时公司年营业额甚至突破了1000万元。

    “石痴”的现实选择:商业休息

    在十多年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刘能风而言,艺人与商人的身份并不能带给他双重“享受”,更多的是煎熬。

    “做快消商品固然赚钱速度比较快,随便雕刻一下再批量生产就能面向市场,不用耗费太多人力成本,成品速度也快;相反,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却要耗费心力,普通消费者还不一定接受高昂的价格。如果我一直挂心商业品的生产,很大程度上则会干扰我创作石雕;但如果我只做石雕,企业又要依靠什么活下去?”面对这样的进退两难的情况,刘能风苦恼了好几年。

    直到今年,石雕行业迎来的“寒潮”终于促使刘能风下定了决心:暂停商业,专心艺术。

    “石雕产品即使是做复刻品,仍旧不像景区内几十块钱的明信片、小工艺品那样简单便宜,也不是寻常百姓的必备品,再加上不像快消品那样有反复消费的市场,所以等石雕行业最劲的那股风头一过,市场缩水、订单骤减、生意冷清等问题就纷纷涌现了,以往的礼品式路线很难继续,整个行业面临转型阵痛,不少企业选择了转型或者关门。”

    据了解,在2005年的鼎盛时期,大足区内石雕从业者一度达到3万人,然而2015年已骤降至300人左右。刘能风的企业员工也从去年的80人左右降至了不足5人。企业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岔路口,到底是坚守走商业路线做快消商品,还是退回原点专心做手工艺作品?

    面对这样的窘境,刘能风却做出了令大家都吃惊的决定,那就是让企业做一个短暂休整,他退回到艺术家身份,重点则放在原创石雕上,工厂中现有的商品库存继续销售用以维持企业日常开销。

    “关于企业和自身定位,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我想了很久。虽然我是一个企业老板,但从本质来讲我更是一个手艺人。商品可以随便卖,但艺术品却千金难求。我认为越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石雕才越有价值,所以传统手工艺必须保留,这样才能保证我的石雕作品口碑与品质并存,企业品牌才得以延续。所以我决定让企业在商业方面先喘口气,暂停一下。”

    他的坚守和放弃会不会真的是对的?刘能风最后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采访:商业的本质还是产品,我现在潜心原创,也许就是下一次起跳的开始。

    人生体会

    ■做这一行很辛苦,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我也曾困惑过,这么拼究竟为什么?后来星云大师的一句话点拨了我:人生不过百年,你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你做了很多事,就等于活了两百岁。这样一想,我这辈子过得很划算!

    ■我热爱创作胜于市场,但企业只有先生存才能谈发展,商业与艺术有时候看似妥协,其实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学一门真正的手艺,一生专注做好这一件事,这是我的立身之计。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