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品牌走向城市品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省泉州市的品牌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等一批产业集群,造就了一系列的知名品牌。泉州城市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泉州民营企业浓厚的品牌意识,一个个由泉商一手创建的品牌成为各个行业、产业的符号。本报记者王宇
城市名片享誉世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有起有落,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双向贸易从未间断。泉州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贸易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200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市有这样的底蕴,正是上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淀。
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今泉州享誉世界的城市品牌。在这个被人们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古城里,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分别为4个和3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3年当选为“东亚文化之都”。
城市文化繁荣的背后,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在泉州城市文化名片背后,便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它既是全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验区,又是全国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和“泉州模式”。作为我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泉州市现拥有民营企业法人单位8.45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891家、上市企业89家。
产业航母扬帆出海
泉州城市品牌走向国内外,需要众多载体,当地纺织、鞋服、石材等各大产业“航母”正是泉州城市名片传播各地的载体之一;而反过来,有了泉州这张显赫的城市名片,经济交流也来得更为顺畅。
2013年,泉州进出口总额已达291亿美元,其中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52%,中东和东盟是我市外资主要来源地。到去年年底,泉州累计利用外资额为41.5亿美元,赴“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7个。
城市品牌和产业品牌在共同成长中,相互支撑的力量越来越强。“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石雕之都”、“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中国瓷都”……10多个国家级产业品牌散落在泉州各地,与古老的“海丝”文化交相辉映。泉州制造业销售收入去年已超1.1万亿元,其中单纺织服装、鞋业、石化三大产业产值就达4600亿元,这三大产业都为“海丝”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企业明星层出不穷
泉州人海纳百川、爱拼善赢的人文秉性,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许许多多的商机和活力,造就了创造力和创新力兼备的泉商群体。由泉商创建的各种品牌,几乎都成为各个行业的代号。
“创”字在泉州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泉州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9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因此荣获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这些企业明星也为泉州经济发展,贡献出强大的力量。以2011年为例,800多家驰(著、知)名商标企业仅占全市经济户口总数的0.3%,但产值占19.4%,纳税额占16.6%,出口额占37.3%。
泉商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分布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泉商已超过150万人。
这支队伍培育出的一个个品牌企业,是泉州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新常态的生力军,也是增进和扩大与“海丝”沿线国家及地区双向投资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东亚三国首评的“东亚文化之都”;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改革开放典型地区;
全国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全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验区。
泉州制造业销售收入已超1.1万亿元,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九大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鞋业和石化3个产业实现超千亿元产值,建筑建材、机械装备、食品饮料3个产业实现超500亿元产值;
拥有“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石雕之都”、“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中国瓷都”、“中国建材之乡”等区域产业名片。
泉州拥有安踏、361°、特步、匹克、利郎、九牧王等中国驰名商标129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有效注册商标突破16万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
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680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
福建省著名商标1036件;
福建名牌产品341件;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企业2家;
企业抱团成功申请了9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为:安溪铁观音、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德化白瓷、永春篾香、德化黑鸡、永春老醋、湖头米粉以及永春漆篮。
从品牌大市迈向品牌强市
拥有的驰名商标从零到破百,这条品牌发展之路,泉州走了13年。从小作坊、小工厂的“草根工业”起步的泉州民营企业,要让生产能力发挥最大的利润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走品牌发展之路成为不二之选。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9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有效注册商标突破16万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之都。
本报记者陈云青通讯员李和楷苏晓晖
泉州品牌逆势而进
泉州是民营经济的乐园,是企业家创造奇迹的热土。近年来,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复杂严峻的形势,泉州众多品牌企业迎难而上,逆势而进,在强势品牌的助力下蓬勃发展,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上创造了新业绩。
嗅到新一轮经济寒冬气息,匹克提早布局海外市场,整合全球资源,应对市场产能过剩、内销饱和的现状,今年上半年,匹克海外市场的营收达到人民币2.9亿元,同比增长68%;意识到海外市场有所复苏,中宇集团积极做好海外市场营销策略,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推动品牌在国际市场的销售;线下传统渠道遇瓶颈,就向线上市场要效益,今年以来,八马集团电商销售实现200%以上增长……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对于泉州品牌来说,不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品牌博览会”。安踏、特步、361°、匹克、鸿星尔克、乔丹、阿迪王、益源等8家体育用品企业赞助了22个国家代表团及6名极具夺金实力的运动员。其中,安踏击败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并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为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全套生活装备提供赞助,独家赞助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冠军领奖服——龙服,这是中国奥运代表团接受赞助单笔金额最大的一次合作。
正是有了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快速崛起、有力支撑,泉州才创造了连续15年经济总量持续稳居福建省第一的骄人业绩。
政策“给力”企业创牌
早在1999年,富贵鸟、安尔乐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了泉州市首批驰名商标。这一消息,犹如一粒石子掉进原本平静的湖水中,在众多当时还是小作坊、小工厂的企业经营者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当驰名商标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后,企业家们心中对驰名商标的更加向往。
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和贴心服务,让泉州企业家的向往变成了现实。从泉州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推进实施商标战略工作意见和多类商标奖励措施,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泉州市政府签署《关于支持泉州市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工作协作备忘录》;从工商部门发出的商标注册建议书、针对企业商标战略实施中实际问题的商标策略提示书,到组织举办闽台地理标志保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等多种研讨会;从2000年泉州市政府对驰名商标重奖100万元,再到2012年市政府对成功收购国际品牌优秀案例的企业重奖100万元……这些无不体现了政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决心和努力。
在鼓励创牌的同时,泉州市政府还设立质量奖,进一步深化了品牌带动战略,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据悉,获奖企业可一次性获得市政府给予的50万元奖励,并可在企业产品、宣传广告等有关方面使用“泉州市政府质量奖”荣誉称号。
在一次次引导推动中,泉州企业家对商标品牌的认识更加深入,申请注册商标的热情日益高涨,运用商标品牌的能力不断提高。泉州企业逐渐从无牌到贴牌再到创牌飞跃,据统计,平均每10家泉州企业就拥有有效注册商标16.4件。得益于企业的创牌意识,泉州进入了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成为全国实至名归的“品牌之都”。
品牌领跑企业做大做强
谈到品牌的巨大作用,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品牌运作,企业实现了低成本快速扩张,商标在推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许多尝到创牌甜头的泉州民营企业都在借助品牌扩大发展,大胆向品牌要效益。九牧王、特步、格林集团等一大批泉州企业正尝试通过跨国合作、国际品牌并购等方式“借牌出海”,挤进国际高端市场。安踏、利郎、劲霸、九牧王、玛莱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商标许可使用等形式,做大企业品牌,做强产业集群,带动并聚集了周边数千家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泉州市拥有的驰名商标已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海洋、旅游、服务类企业领域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品牌的升级之路还在持续,在“品牌大市”迈向“品牌强市”的进程中,将有更多驰名商标、国际知名品牌打上“泉州出品”的印记,带领泉州企业登上更广阔的发展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