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如何构建品牌文化体系
随着今年两会正式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整个行业都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变革的浪潮,这成为主导整个行业创新颠覆的一大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很多变量,而这一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紧跟时代发展节拍而实现持续发展。在构建品牌文化体系上,也应该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进行战略调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品牌文化体系构建中首先要搞清楚如何实现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是互联网,“其实+而是用户,所以互联网+品牌文化体系的首要前提就是能够+”,“用户形成用户全流程参与的全新结构。
江崇焕(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做大崂山茶品牌
随着崂山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工质量良莠难辨,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崂山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进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此,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出台有力举措,积极争创名牌。
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与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应以“崂山茶”整合为契机,把“崂山茶”品牌做大做强,促进崂山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借鉴“安吉白茶”、“日照绿茶”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日照域内茶叶企业全部获得证明商标使用权,纳入“日照绿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建议由崂山茶叶协会统一对崂山茶管理。一是统一品牌,将36家获准使用“崂山茶”证明商标的企业统一纳入品牌管理,合力打造“崂山茶”品牌。二是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按照万里江茶场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崂山茶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严把质量关。三是统一监督管理,由茶叶协会联合工商、农业、质检等部门对使用“崂山茶”证明商标的企业进行监督、审查,严厉打击假冒产品,严处不规范使用证明商标的企业。四是统一对崂山茶进行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和攻势,助推崂山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崂山茶”在全国的知晓率、影响力和竞争力。
对于农产品而言,有无深厚的历史背景,有无雄厚的文化积淀,有无民俗民风的约定俗成,非常关键。推广崂山茶文化,将崂山茶品牌化做大的“酵母”,就是崂山文化,要在这二者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如此,崂山茶就不仅仅是“南茶北种”的结果,而是同崂山文化一起,可以上溯几千年。此外,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茶文化,利用茶文化进一步推动茶消费、茶经济。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使崂山茶广为人知,使广大消费者具备识别崂山茶品牌的基本知识,提升崂山茶的美誉度和生命力,为增强崂山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而服务。
孙京华(交运集团副总经理:)
交运品牌开创行业新商业模式
交运集团通过实施个性化服务,对市场深耕细作,拓展发展新领域。面向日益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公路旅游港”为载体,打造交通与旅游联姻的“集合服务”新模式;面向城乡统筹,打造了全国首例县域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即墨模式”,并在青岛各区市复制推广,使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城乡公交全域覆盖的副省级城市;面向教育领域,率先发展专业校车,形成了“市区、社区、郊区、新区、山区和农村”六位一体发展格局,1600多部校车以占全国专业校车总数的三分之一领跑国内;面向多元化的客户需求,细分公交客运市场,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定制公交和摆渡公交、就医公交、观光公交等定制服务,提供了菜单式、差异化的出行选择;面向零距离换乘的出行要求,打造“入港、出港、到港”服务客运、“城际、城区、城乡”公交客运、“长途、旅游、公交”车站客运“三位一体”的汽车站商业综合体;面向潜力巨大的农村物流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打造“交运家家送”农产品(000061,股吧)配送网络。
交运集团把品牌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三个阶段、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品牌创建步步推进,企业发展步步跨越。实施“品牌集群”战略,以中国驰名商标“情满旅途”品牌为引领,2010年到2012年实现了营业收入、经济效益、市场占有和员工工资三年倍增计划,再造了一个“新交运”,成为了全省综合交通领航企业;以中国驰名商标“温馨巴士”品牌为引领,2012年到2015年将再造一个“富交运”,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综合交通领军企业;以中国驰名商标“交运”品牌为引领,2015年到2020年期间将再造一个“大交运”,成为全国综合交通领先企业。在三大驰名商标的有力支撑下,交运品牌连获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500强、亚洲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等荣誉,品牌价值达到98.16亿元,高居行业之首。
范秀琴(海尔集团文化中心主任:)
国际性支撑海尔“互联网+”品牌文化体系
所谓国门之内无品牌,从全球市场来看,任何一个具备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无不是全球范围内的,因为品牌国际性体现了品牌的广度,只有融入国际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说,国际性是打造互联网+品牌文化体系的关键支撑,缺乏了国际性要素的品牌文化是非常局限的。
正是因为形成了具备国际性特征的品牌文化,海尔才能够成为最早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品牌之一。早在中国加入WTO之时,海尔便提出了“国门之内无品牌”的说法,坚定地推行国际化战略。为此,海尔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战略,按照“先难后易”原则,先进入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欠发达市场,构建国际版图。
在“三步走”过程中,海尔做了两件当时争议特别大的事,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二是并购意大利工厂。当时很多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海尔反其道而行地跑到美国去设厂,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只看当时,这种观点没错,海尔到美国去设厂肯定没有成本优势,但从今天来看,这无疑是个高度前瞻的、正确的决定,今天海尔满足美国当地消费者需求正是依托于美国南卡的海尔工厂。并购意大利工厂也曾被记者认为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但实践证明这并不愚蠢,目前在德国市场上卖得很贵的海尔产品,就是在意大利工厂生产的。
作为品牌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企业的国际化是否成功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衡量:一个是能否主导,第二个是能否成为首选。
真正要实现品牌的国际化,就必须在这个行业要有主导权。企业真正掌握主导权的标志就是,只要发布新的款式,在全世界就会成为潮流,别的企业都要跟风。从现阶段来看,海尔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目前海尔已经连续六年被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评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比如在欧洲,法式对开门冰箱、意式三门冰箱都已经变成了当地的流行款式,当地的品牌也都跟着模仿。
关于首选,就是成为用户的第一品牌联想度。经过长期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海尔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电产量占全球家电总量的49.1%,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仅为2.89%,而这2.89%中有86.5%是海尔,也就是说,在中国境外,每100台中国品牌的家电产品中,有86.5台是海尔品牌。通过“三步走”战略,海尔目前在全球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品牌积累,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探讨如何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真正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但真正要实现转变首先就是要打造具备国际性特征的领先品牌,只有品牌走向全球市场,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在全球市场构建起自己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国际性作为企业品牌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
杨兆刚(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品牌文化引领管理升华
对施工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品牌文化由“虚”而“实”的主要载体。多年来,一航局二公司坚持虚功实做,将“浇注明天”品牌文化建设全面融入生产经营管理,以业主满意为导向,将永争一流的文化基因落小、落细、落实,推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助推项目优质履约,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为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是“浇注明天”品牌文化的落脚点,也是其打造建筑业第一品牌的核心。公司提出“用心浇注您的满意”的服务理念和“创建全国同行业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实施并持续改进服务管理体系,打造“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竞优文化。在落地的路径上,公司立足自身特点,以建设项目部文化为抓手,根据公司品牌文化导向,引导和督促全公司30个项目部培育和践行自身文化。这30个项目部分别从事水工、路桥、市政等不同领域,市场环境不一,业主关注点相异,各单位立足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找准业主最大关注点,有的提出“创精品、拿大奖”,有的提出打造国内同类工程最快速度,有的提出创建省部级样板文明工地,文化各异,百花齐放,但又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指向。
精品工程是建筑企业品牌文化的物质载体,以竞优为特质的品牌文化是公司打造精品工程的灵魂。在“浇注明天”品牌的引领下,公司用精品工程回报社会,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大奖总数近20项。青岛港前湾港区三期工程被交通部的专家誉为“建筑速度最快、工程质量最好,堪称中国重力式码头的典范”;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水工工程以精湛的技术、完美的质量受到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各国选手交口称赞,成为青岛旅游地标,精品工程成为展示“浇注明天”品牌的窗口和名片。
品牌意识通过项目部文化建设这一通道,被项目管理团队所认同,极大地推进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多年来,公司不断拓展创一流品牌的外延,质量、进度争优的同时,安全环保、员工形象也全面争优。以文明工地创建为载体,提出“文明工地创建就是管理”、“现场联通市场”等理念,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规范化施工,公司还由物的标准化管理延伸到人的标准化管理,从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在大型预制场推行“两人一起行走成行,三人一起行走成列”等行为规范,提高工厂化施工水平。近十年来,公司荣获省市级和一航局文明工地80余项,项目管理标准化管理成果荣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浇注明天”品牌文化引领提升管理的大量实践证明,品牌文化首先是一种高品质追求,这种追求渗透进项目管理者的内心,演变成凡事做强做优的集体无意识,转化成助推项目优质履约的内生力量。品牌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深度融合的结晶,既是管理的升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更是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升值,为构建企业“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姜忠辉(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粉丝塑造品牌价值的体现
“粉丝”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关键的产品消费者和品牌传播者,“粉丝经济”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以及“米粉”的分析,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现在“粉丝”对于企业的意义和塑造品牌价值的作用,从而提出“粉丝”可以成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小米着力于发展“粉丝经济”,它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粉丝,就没有品牌。粉丝是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行为,使他们成为了潜在的购买者或忠实的用户,从而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越是忠实的粉丝,越是最专业、最热心、最挑剔的用户。更重要的是,粉丝们以拥有产品、宣传品牌为荣,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口碑,对于塑造品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一个强势品牌主要在四个方面具有优势,即四种品牌资产:品牌知名度;品牌认可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度。小米着力打造这四项资产,特别是在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的建立上下足了工夫。
小米公司仅成立5年企业市值估价460亿美元,全球成长最快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其中“米粉”带来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起着一定的作用,“米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米在国际上品牌的树立。小米手机在正式进军台湾市场后,同样获得了“粉丝”的热捧,而雷军凭借粉丝效应,也得到更多元器件供应商的青睐。由雷军的微博发布“今年上半年,小米售出了3470万台手机,同比增长33%!谢谢米粉和朋友们支持”,首先感谢的是米粉。近期,小米进军亚洲以外的第一个国家巴西,雷军呼喊的是“巴巴米粉,我们来了!”首先呼唤的还是米粉。
雷军所带领的团队在2015年4月8日“米粉节”当天创造了单日销量211万台手机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雷军更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智能手机之王。所以粉丝对小米业绩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小米激发“米粉”参与,创造了一个个销量奇迹。
现在,不管是说到“口碑营销”、“粉丝营销”抑或是“粉丝经济”,小米是大家所共同想到的品牌,小米的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所以“米粉”在多方位地为小米科技树立品牌,提升着品牌价值。应该说,小米这五年,如果没有“米粉”,就没有小米今天的品牌形象。小米所拥有的品牌联想度对于小米电视、插线板、体重秤等衍生产品的销售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为这些产品提供了更多的购买理由和心理与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