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政府往哪儿使劲?
严格标准保障安全
江苏:坚持量质并举、以质塑牌。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加大农业标准的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制订或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905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县17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300万亩。
湖南:以标准化推动养殖业品牌建设。每年安排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标准制定。将各类标准刊载在网站上、编印成单行本免费发放、举办标准宣贯培训班。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西藏:整合推出了“拉萨净土”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净土健康产业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契合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区域产业优势,使拉萨跳出了传统的跟随型发展模式。
黑龙江:整合资源抓好现有品牌的培育。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企业扩张优势产品规模,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的知名品牌。通过整合,黑龙江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多种营销推介品牌
内蒙古: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办事处,筹建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展示馆;在一线消费市场设立内蒙古名优农畜产品品牌展销窗口(中心),在大型连锁超市设立内蒙古品牌农畜产品销售专区。同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建设“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的运营模式。
广西:编制目录,分主题营销。编制《广西农产品销售产品目录》及广西农产品特产总汇和特产地图。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围绕“一月一主题,一旬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按农事时节,分系列、分主题开展宣传营销攻势。
统筹规划纳入考核
海南:将品牌农业纳入市县考核。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设立1亿元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品牌农业列入市县考核体系,强化农业标准化和园区化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程监管体系。
山东: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评选认定目录管理
辽宁:连年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和特产之乡评选认定。连续开展辽宁名牌农产品和辽宁特产之乡评选认定。评选不限定数量,择优入选,不收取任何费用,不实行终身制(认定有效期三年),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评选认定管理办法和申报、评审、考核制度。
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有创新。在标准、方法和机制上都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消费者的权重,提高了民众认可度;借助现代化信息传媒手段,提高社会宣传彰显力;实现了媒体监督、专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三结合。
培育主体推进产业规模
天津: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育重点企业。确定20家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制订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路线图,通过融资和贴息扶持,延长产业链条,创新技术和工艺,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贵州:壮大产业规模,打牢品牌基础。贵州湄潭茶叶、兴仁薏仁米、罗甸火龙果等,是“一县一业”典型代表,都是依靠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形成品牌奠定了重要基础。
产权保护提升竞争力
安徽:商标战略促品牌发展。印发《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新认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安徽名牌的龙头企业的奖励。
云南: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具体措施来抓。截至目前,云南农产品有2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9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七批424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