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六周年总市值增逾20倍
自六年前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以来,创业板市场快速发展,新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业板打造了围绕创新配置资金的市场化引擎。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25日,创业板共有48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669亿股,为2009年的48.2倍。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为36456亿元,为2009年的22.6倍。
如今,创业板已成长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9月25日,创业板公司IPO累计融资规模为2751.95亿元,有效发挥了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虽然六年来创业板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高潮有低谷,至今某些高估值仍被质疑。但是创业板的推出无疑是成功的,其为整个社会的创新转型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示范效应带动了创业投资的热潮,改善了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其良好的流动性为创业投资构筑了有效的退出渠道,可以说,社会逐渐形成的创业热情,创业板功不可没。”大通证券资管部副总经理李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真地说。
市场篇:
规模壮大制度不断完善
进入2015年,创业板交易量占深市总交易量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0.96%上升至22%,增幅达22.9倍。从年度数据看,2009年至2014年日均换手率依次为17.04%、7.15%、2.98%、3.08%、3.67%和2.81%。2015年前9个月,创业板市场日均换手率为4.15%,明显高于同期深市日均换手率(3.42%)。
六年来,创业板的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5年9月25日,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额从2009年的3.56%上升至43.36%。机构持股比例的上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创业板发展的认可和对前景的信心。
创业板的投资回报率也值得一提。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创业板指2010年6月1日设立至2015年9月25日,创业板指几经起伏,但仍在波折中实现了102.1%的正收益,远高于A股其他几大指数的收益。截至2015年9月25日,创业板共有450家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仅34家公司股价破发。其中,342家公司最新复权价较发行价涨幅超过100%,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实现了较好回报。与此同时,创业板公司坚持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从2009年至2014年,创业板公司合计分红410.5亿元,占累计实现净利润合计额的32.4%,高于深市平均分红比例,用实际行动积极回报投资者。
这六年里,创业板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严峻内外部环境的考验。但创业板公司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收入增长率六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平均收入规模已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8.25亿元,增幅达到170.5%。净利润经历了2012年的小幅下滑后迅速回升,2014年平均净利润达9435万元,相比2009年增幅达62.06%。
这些可圈可点的业绩首当归功于监管层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一丝不苟。
为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深交所推动创业板在准入门槛、再融资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优化。一是积极配合和推动创业板IPO制度改革,降低财务准入门槛,取消了盈利增长要求;二是构建有创业板特色的再融资制度,率先实行小额快速再融资;三是研究并推动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及科技创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在推动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基础功能的同时,深交所持续发布行业披露指引,提高公告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推进信披直通车,贯彻落实监管转型,全面实行阳光监管,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借助基于Web2.0技术的“互动易”平台搭建投资者交流平台,通过开展投资者开放日等活动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培育价值投资理念。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此前多次表示,加快创业板改革创新。未来,创业板将秉持改革创新理念,在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背景下,设置差异化的上市条件,淡化以盈利为单一指标的估值理念,更加贴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通过增设一套营业收入规模的指标和一套市值指标,适应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投资者认可其价值的企业上市。同时,创业板也正在积极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拆除VIE相关问题,力争能以更高的包容度迎接红筹企业回归,也让国内投资者得以分享企业高速成长的收益。
行业篇: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平台
创业板设立六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积极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推动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实体经济,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司正在创业板成长壮大。
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创业板已有35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上市,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73.14%,广泛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134家)、节能环保(54家)、新材料(44家)、生物医药(51家)、高端装备制造(46家)、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25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板块特色。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分别贡献了创业板71%的营业收入、73%的净利润和75%的营业收入、83%的净利润,已成为创业板的中流砥柱。借助资本市场平台,354家公司通过IPO融资累计超过1884亿元,上市前至2014年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6 %,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成长性。
创业板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如神州泰岳、银江股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目前,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已多达134家,涵盖信息网络、互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设备、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创业板最具影响力的板块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34家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为8.16亿元,同比增长27.72%,平均净利润为9685.45万元,同比增长12.64%;最近三年收入和净利润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70%和2.48%,高于创业板平均20.09%和1.41%的复合增长水平。
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同样活跃。这些企业利用创业板扶持创新创业的优势,广泛对接资本,拓宽经营领域,实现规模发展,在各自的细分行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并购篇:
产业整合助推经济转型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板也走过了第六年。随着创业板市场容量的增加,基于存量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已经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焦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所在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以公布重组预案或报告书日为口径,截至2015年9月25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的重组方案数共251单,其中2014与2015年公布了185单,占比达74%。而2015年以来创业板并购重组更加活跃,截至9月25日,已披露的并购重组方案有96单,超过2014年全年披露的89单;并购重组交易金额持续提高,今年以来交易金额(不包含募集配套资金)达972亿元,比2014年全年交易额高出77%,平均每单交易额10亿元,是2014年的1.5倍。
深入分析这些并购案例可以发现创业板并购重组特色鲜明。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的整合为主。从并购重组的交易类型看,创业板上市公司所筹划的并购重组有70%以上属于产业整合式的并购,均为主营业务相关的同行业或上下游并购整合,并不涉及借壳上市。二是并购标的以轻资产、高成长公司为主。从并购交易所处的行业来看,电子设备和仪器、信息科技咨询、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环境与设施服务等四个行业发生的并购最多,占比分别为12%、11%、7%和5%,可见创业板并购主要发生在轻资产、高成长企业聚集的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行业等领域。三是并购标的资产的估值较为市场化。以2014年为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收购的标的资产平均溢价率为119%、684%和621%,可见创业板并购标的估值水平较高,体现出创业板在对轻资产、科技型标公司的估值上更着眼于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非有形资产,也体现出高度市场化价的定价特征。四是并购交易方案的设计日趋多元化。比如,华泰联合证券在为蓝色光标和立思辰的重组交易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同时,率先尝试了过桥融资服务;蓝色光标收购博杰广告的交易价格根据未来三年实现的利润情况而定,实现单向业绩对赌向双向业绩对赌过渡;被掌趣科技所收购的动网先锋,承担业绩承诺的管理层所持股份的定价远高于没有参与业绩承诺的股东所持股份的价格,同股不同价的交易逐渐增加……创业板上市公司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在市场化环境下创造出多元化的交易方式,为提升并购效率、加强并购后激励、保障并购效果等提供有力支持。
经过六年的历练,创业板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关注度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明显,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逐渐贴近企业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正如前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李娜所说,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业板培育了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推动着创新型企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中坚力量。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