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彝乡移风易俗树新风 改变从思想开始
四川新闻网乐山10月23日讯(记者 李春雨 胡旭阳 摄影报道)竹条当墙,牛粪敷缝,66岁的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村民汪洛极布隐约还记得,这就是以前自家的模样。而如今,他在彝家新寨项目的帮扶下,住进白墙青瓦新居,坐在沙发上观看十九大开幕会直播。“家里种的有高山蔬菜、小米椒,每年都会卖些钱。现在钱也多了,吃喝不愁,几个孩子长大了也都很努力,自己也住进了新房子,全家和美,生活有奔头,这样的日子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汪洛极布开心地说着现在生活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地点: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瓦洛村、峨星村
人物:村干部、村民
改变从思想开始 小山村走上小康路
距离县城20公里,沿着河谷随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从山脚一直向上,就能到达白杨乡瓦洛村。从谷底爬升到山巅,当四川新闻网记者走进彝家小院前,白墙青瓦、三色花窗、冲天牛角等独具特色的彝族村落错落有序的散落在山间,无一不展现着这里的独特魅力。养鸡、做农活、装修房屋、清洁村道……记者所到之处,村民们都在忙碌着。
瓦洛村是一个彝族集居山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284户1190人,共有精准贫困户83户332人,村里的居民基本都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同胞。曾经的瓦洛村,个别陈规陋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脱贫奔康。78岁的老支书阿新木牛一直生活在这里:“以前村里没有路,上山下山全靠脚,搬运东西靠人背、靠马驮,村里的人们生活都比较贫苦。”
瓦洛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智远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村民就种点玉米、马铃薯,而且一年就种一季,冬天地就荒着,其余时间也不想着努力挣钱过上好生活,村民的生活都很贫困。”
“村民的思想不改变,日子是上不去的。”说起以前,阿新木牛也直摇头。扶贫先扶志,改变必须先从思想开始、从基础开始。为了改变瓦洛村落后的面貌,峨边县白杨乡党委政府及村委会想了很多办法。
瓦洛村地处高山之上,气候条件资源独特,白杨乡及瓦洛村通过前期调研,决定利用气候优势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为村民拓展一条增收路。路子选好了,村民却一直观望。为了转变村民思想,当地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此事,白杨乡乡长罗阿有都不记得自己进村跑了多少次。“这里的村民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一开始都不愿意改变,我们就采取干部带头的方式,先发动一批干部种植蔬菜,第二年见到效益后,村民的积极性才被调动起来。”
现在,该村引进蔬菜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上的指导,加上当地党委政府给予村民的优质化肥补助,瓦洛村村民利用冬闲地种植了500亩高山蔬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变首先是在思想上,李智远对此深有感触。前几年为了帮助村民改变习惯,村里陆续开展了脱贫能手、致富之星、洁美模范、最美之星等多项评选活动,乡村组干部组成的评选小组,对照评分标准,走村入户查看家庭产业发展、家庭卫生、好人好事等,展开打分评选,对获奖的家庭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不论走进瓦洛村哪一户群众家里,房前屋后、屋内屋外的卫生都打扫得非常干净,各种杂物堆放得都很整齐。李智远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发展产业,已经从干部做工作推动到村民自己积极主动要发展,今年我们发展的脆红李村民都积极参与,第一期已经发展了三百亩,三年就可以见效益。”
汪洛极布自己也种了高山蔬菜、小米椒和脆红李,对此他很满意。“现在我们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很多时候都在聊怎么把菜种得更好、怎么多挣钱多发展,不再是吃喝耍闹。”
“现在走在村里,群众经常问我农技专家好久来、农民夜校要讲什么,我想这就是这几年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李智远说。